中国大漆工艺,以其历久弥新的魅力,被誉为“永不褪色的东方之美”。这门古老的技艺,曾广泛融入古人的生活和仪式中,如今却鲜为人知。如何让这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生,融入现代生活?一位80后传承者用他的创新设计,给出了答案。
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割开漆树的树皮,采集流淌出的乳液,制成光亮持久、防水防腐的涂料,这就是大漆,也称中国漆。天然大漆得来不易,“百里千刀一斤漆”,一棵漆树一生只能产出10公斤生漆。
漆器的制作过程十分繁复,包括制胎、裱布、刮灰、上漆、髹漆、装饰纹理、推磨抛光等步骤。其中打磨和阴干贯穿始终,极其考验匠人的耐心。大漆不仅是种材料,更是一种生命形态,传递着东方文化的温度和质感。
广州南沙一处创意园内,年轻的洪乙栋正专注地为一幅大漆屏风做最后的修饰。不同于传统屏风的木架结构,他选用蜂窝纸板做胎体,巧妙利用大漆防潮防腐的特性,并融入蓝绿色调,创作出一幅别具一格的漆艺作品。
“大漆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很强,” 洪乙栋说道,“无论是雕塑、绘画,还是设计、家具、小器物,都能融入大漆的元素。这件作品的创作理念是环保和可持续,我选用了自己喜欢的动植物题材。”
大漆是自然的馈赠,触感温润,接近人体温度。随着时间的沉淀和人们的使用,它的颜色和温润程度也会发生变化。洪乙栋致力于将漆器融入当代生活,他从漆画创作中汲取灵感,创新地“重新探寻日用环境中漆器与人的关系”。他创作的“柴烧大漆茶器”和“日用纸胎漆器”两个系列,将大漆艺术巧妙地融入现代家居环境。
“广东气候潮湿,纸容易受潮变软,甚至破裂,” 洪乙栋解释道,“为了解决防水和硬化的问题,我们用大漆将纸胎封好,裱布刮灰后,纸胎就会变得坚固耐用,不再怕潮湿。”
传统漆器多为红色或黑色,而当代纸胎漆器在造型、色彩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,更具时尚感和个性化。这些精美的漆器被应用于家居装饰、茶具、首饰、挂画等领域,既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,也是生活中的日用品,在国内外展览中备受欢迎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